【原标题】纽伦堡审判:开启国际法新篇章
文/本报驻柏林记者 黄燕 张毅荣 袁亨瑞
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纽伦堡,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然而,每每提及,最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的却是80年前的那场著名审判。二战结束之际,在成立不久的联合国影响下,美、苏、英、法四国组成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始清算德国法西斯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
纽伦堡审判庭审现场(美国国家档案馆二馆资料图片)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审判大楼三楼,审判大厅600号,包括纳粹政权二号人物、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在内的24名主要战犯在这里被起诉。对二战纳粹的审判由此拉开序幕。其间,开庭400多次、讯问被告21名,历时218天,判决书长达250页,最终戈林等12人被判处绞刑,7人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
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给予侵略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公正的审判。与后来的东京审判一样,纽伦堡审判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展开剩余80%同声传译提高审判速度
纽伦堡之所以被选为审判地点,还有另一层意义。这座城市曾被希特勒定为“帝国党代会城市”,每年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纳粹分子在纽伦堡东部的齐柏林广场集会。1935年,臭名昭著的“种族法”在这里颁布,标志着对犹太人展开种族灭绝的开始。
在德国,没有哪座城市像纽伦堡一样,既见证了纳粹的狂热,也见证了对它的清算。
80年后,当记者踩着新刷过油漆、嘎吱作响的木制楼梯,来到位于大楼顶层的纽伦堡审判大厅600号时,一群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法学院学生正在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模拟法庭竞赛。
纽伦堡审判大厅600号内景(黄燕 摄)
当年的审判大厅远比今天看起来拥挤,除了法官、起诉方、被告、律师等,还有一批提供同声传译的工作人员。在纽伦堡审判之前,庭审通常采用的是交替传译。纽伦堡审判首次引入同声传译,大大节省庭审时间。
由于法官、被告和律师们使用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等多种语言,准确、及时的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年为庭审从事口译和笔译的翻译有160多人。由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发的一套全新同声传译系统,能让法庭上的每个人通过耳机实时听到翻译内容,审判的速度比使用交传提高四倍。
置于法官、证人席上的黄灯和红灯是用来提示语速以帮助译员顺利工作的“信号灯”:黄灯表示“请放慢语速”,红灯表示“请暂停发言”。
纽伦堡审判使用同声传译还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效果:被告在交叉询问中几乎没有时间准备对自己有利的回答。
2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
对于这样一场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审判,新闻报道自然不可或缺。当年有200多名记者从世界各地赶来报道,其中包括唯一在欧洲全程经历过二战的中国记者萧乾。
今天,在纽伦堡审判纪念馆的一块语录展板上,第一句就是用黑体德语印刷的出自萧乾的话:“纽伦堡,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国际法和世界历史上占有一种特殊的地位(虽然并不很光彩)。”
报道纽伦堡审判的记者们被集中安排在几公里外由一座城堡改造的临时新闻中心。新闻工作间由舞厅变身而来,打字机声此起彼伏。
在众多报道这场历史性审判的国际记者当中,有一位名叫赫伯特·弗拉姆的德国人。他因反对纳粹政权,1933年流亡到挪威,并改了国籍和名字。二战结束后,他作为挪威和瑞典媒体的记者重返德国报道纽伦堡审判,见证了纳粹暴行被公之于众的全过程。
这段经历被认为对他后来主张“面对历史”“承认德国罪责”的政治立场产生重要影响。1969年,这位在战后已恢复德国国籍的前记者成为联邦德国总理,但保留了自己使用多年的化名——维利·勃兰特。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的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愧然长跪,就德国纳粹二战罪行表达忏悔,赢得世界尊重。次年,勃兰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审判大楼向公众永久开放
面对人类最黑暗的篇章,纽伦堡既不忘战争与暴行的残酷,也不断激励后人珍视和平、深刻反思。
2000年,纽伦堡审判大厅600号开始在周末对公众有限开放。平日,这座曾经的国际军事法庭仍是巴伐利亚州刑事陪审法庭。
纽伦堡审判大楼外景(黄燕 摄)
为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纽伦堡市决定打造纽伦堡审判纪念馆。2010年,经过近两年的改扩建,保持历史原貌的纽伦堡审判大厅600号及其所在的整个审判大楼向公众永久开放。2020年,纽伦堡审判大厅600号不再作为法庭使用,人们有了更多机会入内参观。
在纽伦堡审判大厅600号的楼下,是埃朗根-纽伦堡大学法学教授克里斯托夫·扎费林的办公室。这位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刑法和国际公法讲席教授对纽伦堡审判的历史与法理研究有深厚造诣。
他说,1945年至1946年进行的纽伦堡审判,是史上首次针对主要德国战犯的国际刑事审判。自此,所有国际刑事审判均可追溯到这次开创性的审判。
因工作关系,扎费林每周都会上楼。每次走进纽伦堡审判大厅600号,他的“心中都会涌起一种特别的感受”。
“我正走在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国际法开启了新篇章,一个寄托着对安全与和平未来希望的篇章。”扎费林说,“如果我是1945年幸存的德国人,我会感到欣慰与释然:战争终于结束了!那些摧毁我的家园和欧洲的人,终于被绳之以法。”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8月14日第8版
编辑 何娟
发布于:北京市利好优配-股票10倍配资-配资正规平台-十大股票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